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3230|回复: 1

[游记分享] 武汉,我来了!!!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648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4-10-28 07: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汉,我来了!!!!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来武汉之前,就听朋友说5A级的黄鹤楼,还不如晴川阁有看头,而且是免费的。

      晴川阁,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晴川阁,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汉阳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始建于明代嘉靖26年至28(公元1547—1549)年,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
晴川阁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武昌蛇山黄鹤楼隔江相望,是武汉地区唯一一处临江而立的名胜古迹,有“楚天第一名楼”之称。


铁门关横跨在道路之上,未进晴川阁,大老远就看见他了。

《晴川阁序》 七里晴川染蔚蓝洗马长街望君还
古筑城楼当敌寇
汉江中游挂满帆
林荫伫立拦江路
风吹江畔柳叶
莲花湖水一池碧
微波粼粼夕阳残





      晴川阁,又名晴川楼,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晴川街,坐落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北临汉水,东濒长江
晴川阁景区整个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
晴川阁景区与武昌黄鹤楼夹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有“三楚胜景”之称。名冠四方的楼阁隔岸相对,在万里长江上唯此一处。2002年获批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


晴川阁大门



来回路线交汇处




晴川阁历史由来      始建于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547—1549年),是当时的汉阳知府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为勒记大禹治水之功德而倡议兴建的,命名中的“晴川”二字取唐朝大诗人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诗句之意。该阁自始建以来,与禹稷行宫几经兴废,从嘉靖至今的400多年中,先后进行过五次大的维修增建,两次重建。上一次为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汉阳郡钟谦主持重建。1935年晴川阁被风吹倒,禹稷行宫幸存。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修葺禹稷行宫后,重建晴川阁。现存建筑为依据清末晴川阁的历史照片及遗址范围进行的复建,由武汉市建筑设计院设计。





楚波亭始建于明代,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重建于1986年,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







朝宗亭相传大禹治水成功于此。《尚书·禹贡》中有大禹治水“江汉朝宗于海”的说法。清末在武汉境内分别设立“江"、"汉"、"朝"、"宗”四关,管理长江、汉水水上交通运输,即渊源于此。








经过招月小门,转到左边。















禹碑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刻石纪念。碑文77字,奇特难识。意为禹治水,使百姓安居乐业。碑亭东面的禹碑为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所刻。



     文字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和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文字奇诡,文字有走样甚至出现笔误,但确是有所根据,并非向壁虚造,为春秋战国时刻石。而碑文的具体内容一直被古文字学家争议考证了几百年。有学者认为这是大禹治水的记功碑,但也有学者通过研究认为是一篇登高祭山之辞。




  《岣嵝碑》和
仓颉书
夜郎天书
仙居蝌蚪文
东巴文字
等同等地位,被认为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八种神秘、有待破解的原始文字或符号,被喻为古文字研究中的
哥德巴赫猜想





  自古传说,大禹治水之初,在南岳衡山曾得到当年黄帝南巡时留下的《金简玉书》。遵照书中要旨,历尽艰辛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随山导水功成”。于是,大禹在衡山云密峰,将治水过程中对近臣的说教、慰勉,并祭天的祷词,刻石以铭记。这就是流传千古的“禹王碑”。晋代文人罗含所著《湘中记》内,即有关于“神禹碑”的记述。





  1958年,文献机构曾将《禹碑》拓片寄往位于北京的
中国科学院
,请教于古文字学家郭沫若。但其复函只有“秘不可究”4个字。





  近现代学者郭沫若钻研了3年时间,也只认识碑文中的3个字。不过,这被破译的3个蝌蚪文是否准确,一直缺乏有力的证据。









铁门关历史由来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魏相争,设关于此。”从三国时期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一直是武汉重要的军事要塞,曾历经多次攻守激战。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明代末年,铁门关被毁,仅剩土基墙座,初在残存的土基上建关帝庙民国初年因战乱,铁门关遗迹连同庙宇一起成为废墟。1990年12月,铁门关复建。复建后的铁门关,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通高为26米。关体墙面由红沙石砌成,城墙内部结构为钢筋水泥,关上城楼翘戗飞檐,翼角升腾,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极目远眺,江城景色。







下面就要到重中之重的禹稷行宫。




禹稷行宫历史由来
禹稷行宫(禹王宫),本名大禹庙,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构建筑。
由司农少卿张体仁于南宋绍兴(1131)年间创建,后成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
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修;


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重修;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改大禹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
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重建,1984年按“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



明朝禹稷行宫明天启年间(1621—1627),改禹王庙为禹稷行宫,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又加祀后稷八元八恺等18位传说中的先贤。天启五年(1625年),湖广布政使右参议张元芳为禹稷行宫写了碑记,禹稷行宫之名自此沿袭至今。




清朝禹稷行宫清同治三年(1864年),禹稷行宫再次重修,改为具有浓郁地方风格和精湛民间工艺的砖木结构建。此“宫”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占地面积380平方米。后经历百余载风雨和年久失修,至20世纪80年代初,“宫”内文物遗失殆尽,屋面渗漏,木蛀梁朽,墙体倾斜,岌岌可危。




维护修缮1983年至1984年,武汉市文物管理部门按照“保持现状、恢复原状”原 则,对禹稷行宫进行大修。精心修葺后的禹稷行宫朱漆彩绘、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大殿中央立有玻璃钢材质的大禹塑像,背衬《禹迹图》,上悬“德配天地”巨匾,还陈列着纪念大禹治水的各种资料。大殿轩廊两侧分别置镇水铁牛和祭祀铁钟,天井中置一铁鼎;大展廊上方为现代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所书:“万世蒙泽”匾,廊柱上镌有书画大师刘海粟书写的楹联:












各禹王碑集影




















晴川阁景色优美 ,吸引了很多摄影爱好者来此拍照,取景。


三对壁人,我选取了我个人喜欢的格调拍了一张。



这是厕所,哈哈哈











晴川阁附近还有很多景点。此处很贴心的为大家奉上了路线图.


签到天数: 159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4-10-28 08: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确实挺美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