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登录
注册忘记密码
查看: 1099|回复: 0

[转载] 《师说•人物》总第35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8-11 10:40:35 | |阅读模式
《师说•人物》总第35期


主管:人教社师范教材论坛
主办:教师教育区  
      网刊师说区
  《师说•网摘》系列刊总第64期,
    《师说•人物》2013年八月第8期总35
                   河南省长垣县第二中学  于鹏振

  于鹏振,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获省,市级优质课一等奖.获省级课件一等奖.获市级优秀班主任.获市级一等辅导奖.获省市级论文一等奖多次.多篇文章发表.撰写著作两部

  
  服务人生: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

  人生之复杂和嬗变不居,让人深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是人生最难之事。我以为,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恰在于此——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简言之,就是“服务人生”。应该说,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然取向也在于此。在“应试”之风欲静不能的当今,这或许有点苛求历史老师们,但当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时,恐怕大家都会回眸于此。历史教学不扎根于人性沃壤、紧密关切学生人生,欲走出教而无育(学而不悟)、不受欢迎的窘境,岂有他途?惟其如此,我们才需要课改,才需要创新。创新绝非阿世媚俗、立异标新,创新的真谛乃是把未做好的事,做得恰到好处。历史教学“恰到好处”的境界,就在于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
  “现在”和“思想”:人生必备的坐标与准据
  历史教育有效服务人生,当务之急是“返魅”,至少有两个要素不能缺席:一是“现在”;一是“思想”。
  “现在”本是不存在的(这些文字刚写下,它们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仅仅是“过去”走向“未来”的一瞬,但人们可以把可感可触的每一个“今天”界定为“现在”——它是实在的人生坐标,又是彰“往”察“来”必须站上去的顶峰,历史教育有效服务人生的前提恰是落脚于“现在”。忽略了“现在”,就会犯鲁迅批评过的痼疾,即一味回顾悠悠过去,展望渺渺未来,惟独对“现在”的问题缴了白卷。教育无“现在”,断无生命力可言!
  “思想”之于人生的关键意义在于,追问和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它显然是历史教育服务“现在”人生的根本落脚点。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判断和选择的过程,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来自正确的思想。克罗齐直言“历史就是思想”,李大钊则把历史思想、历史观与人生观等同,说“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夸美纽斯亦谓熟悉历史是人生“终身的眼目”,尼采把历史分为纪念的、好古的、批判的三种,认为只有批判的历史对人生有益。无不表明,历史教育以思想见境界。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论断早就告诫世人,有生命力从而有魅力的历史教育,“思想”和“现在”是万万不能缺席的。
  没有“整体”历史观人类就会失明陷于迷茫
  小到个人的人生方向,大到民族和整个人类的走向,凭依“整体”历史观才可显明,否则就会遮蔽。因此,我把建构“整体”历史观,视为历史教育造福人生和人类的己任。
  “整体”历史观是指,历史教育必须同时具备相互关联的三个维度:“完整的世界观•公正的价值观•健全的人生观”。通俗地说,其相对应的取向应该是:“敬天•尊理•爱人”。“敬天”是世界观的维度,核心是完整地反映世界,抱一敬畏之心对待万物;“尊理”是价值观的维度,核心是公正地判断善恶,秉持理据正确地认识历史;“爱人”是人生观的维度,核心是健全地塑造人性,坚守爱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
  偏离这个“三面一体”的整体历史观,人类看事物的眼目就会短浅、片面乃至失明,从而陷于苦闷彷徨。譬如,人们津津乐道“以人为本”,它在社会观即人与人关系的层面,确是必须秉持的真理,不过在世界观上深究,就颇值得怀疑。至少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文艺复兴运动之前,人类所经历的“万物有灵论”和“万物有机论”两个时代,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然而此后被复兴了的“人是万物尺度”论调泛滥后,整个世界逐渐被拖入僵死的“机械论”时代,“对自然的征服与统治”成了现代世界的核心观念,人类由此走上了并非耸人听闻的“自绝”之路。
  现在流行的很多谬见,多缘割裂了整体历史观。譬如,欧洲“新航路开辟”者,其信念本来根源于资本价值观,他们醉心的“发现”,实以搜掠世界资源(包括劳动力)为目的,然而人们评价其行迹时,却忘了其“海盗”本质,而褒以“英雄”“高尚”等词汇,殊不知世界日趋“凶多吉少”,恰恰由此开始。同样,倘若局促于单一狭隘的经济价值观看历史,就不难理解有人为什么对以和平交往(最多不过宣扬国威)为主旨的“郑和下西洋”也要横加指责了。
  作为“整体”的历史观被割裂了,思想就会谬误,且习焉不察。欲走出误区,就必须建构“整体”历史观。
  历史教育必须助人认识自己、做好自己
  服务人生,最终靠正确思想的引领。用后现代学者海德格尔的说法,“遗忘”历史即是一种“遮蔽”,思想的责任就是返回历史本身来“解蔽”,助人独立地认识自己,从而做好自己。对学生来说,主要的人生任务,无非是完善这样的“一体两面”:一面做好自己;一面做好公民。服务于这个任务,就得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贯穿如下一些历史意识(不很全面,暂举这些)。
   一是,天地人合一克己意识。人是“小宇宙”,本与“大宇宙”(天地)一体,人首先是自然的人,呼吸、吃饭、穿衣……无不仰赖大自然的恩赐,但资源“有限论”警告人们,只有摒弃“人是万物尺度”世界观,在索取大自然的欲望上“克己”(敬畏、珍惜、节约、保护),世界才有持续“光明”的可能。
    二是,自由即自我控制意识。自由是生命的奇葩,人生之至求,但应理解人并非“是生而自由的”,其实“无往不在枷锁中”,自由的先决条件是适应自然的和社会的环境,自由不是放纵,自由的真谛是自控即做好自己,自由抉择意味着对选择结果的敢于担当。
  三是,个性与社会性和谐意识。教育的本质是社会化,即帮助学生获得和发展社会知识和社会情感,持守互敬互爱互助态度,开放地与他人交往沟通,理解人与人的差异和社会的多态性,知道首先个人(小我)与社会(大我)关系和谐了,做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好公民,个人才有可能获得充分发展。
  四是,独立自主的个性人格意识。个性人格是指个人性格修养所表现出的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亦即能够控制自己、做好自己,它是“多”中的“一”,“变”中的“不变”。个性人格不是个人主义、不能社会化、不能“墙头草,随风倒”。社会进步取决于每一个人的个性人格,教育的最高目的便是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人格。
  五是,独立判断舆论、共识的意识。借助“历史”与“现在”互动,正确辨析舆论和共识,既善于回归“常识”,又不囿于“常识”偏见,学生才能获得更加准确和有效的概念知识、程序知识、态度信念知识。这一意识(又称媒体素养)在讯息芜杂不堪的时代,是学生趋向知识渊博、情感丰富、意志自由,进而养成个性人格所不可或缺的。
  六是,淡泊名利选择更好人生目标的意识。亚当•斯密认为,“利己”与“利他”其实是同时伴随每个人的“看不见的手”,出“手”不当,害人害己。换言之,人“幸福”与否取决于内在的精神感受而非名利,关键在如何“自控”,处理好名利与道德的关系。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最终靠个性人格它本质上是利他、利民、利国、利人类的。我们应该选择的最好人生目标,就在这里!
  认识自己、做好自己,对个人的人生是重要的,对民族、国家、世界的命运也同样是重要的。因为,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国家和世界,只有认识自己,才能真正做好自己。它是整个世界的和平幸福之基,也正是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和责任所在。
http://bbs.pep.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8891&highlight=



  
  纪连海:用包袱抖响历史讲台
  
  纪连海,一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创下了《百家讲坛》开播5年来的最高收视纪录。是怎样独特的魅力让他吸引着如此多的观众?又是怎样不凡的风格让他受到学生的如此追捧?日前,记者带着这些好奇和疑问采访了这位“明星”教师。
  上《百家讲坛》是“学生介绍”
  纪连海老师常说,他把中学历史教师当作一项事业,而不是一个职业。他热爱这项事业,他喜欢给学生上课,学生也喜欢上他的课。的确,纪老师个性鲜明的历史课不仅吸引了电视机前的诸多观众,也让他的学生觉得上历史课是种快乐的享受!
  纪连海告诉记者,平时讲课,如果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他就会觉得心里很难受,“我不会责怪学生,我会先反思我的问题:我为什么把学生讲睡着了?我的课怎么就吸引不了他呢?我会很自责!我不会觉得他是一个差学生,而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差老师”。因此他非常注意自己的讲课方式和讲课内容,力求能够引人入胜。正是这些不同于寻常的讲课风格赋予了纪连海的课堂以独特魅力。
  纪连海说,在他的课上,他会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使书上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丰满起来,不管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http://bbs.pep.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8892&highlight=
  
  青年教师成长中的七个关键词
  
  迎着晨光,我们的脚步踏上了铺满金光的路上;带着憧憬,我们欣然走入了拥有百年辉煌的菁菁校园;振着羽翼,我们的搏击掀开莘莘学子们向上的翱翔的天穹;披着彩虹,我们的歌声飘向明媚的前方!每位涉世之初的青年人,都血气方刚,都想使自己的人生走向卓越,奔向崇高,只就需要我们年轻人(教师)在平平淡淡的工作中真正解读好、践行好下面七个关键词:
  关键词1——梦想
  近百年来八大最具有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激情澎湃是梦想“自由”的力量牵引着美国人不懈奋斗,最终使自由之声轰响,梦想的力量如此巨大,它可以给前进的人们以无穷的力量。梦想是黑夜里的航标灯,可以指引着我们的方舟躲过暗礁,驶向成功彼岸;梦想是每个人心中的太阳,能驱走云霾,让心空朗照。
  人生可以没有财富,但是人生不可以没有梦想。有梦就有了方向,有梦就有了期许,有了梦想的人生,才会不为一时小利所趋;有了梦想的人生,才会不为一时小碍所挡;有了梦想的人生,会咬定梦想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有了梦想的人生,会风雨无阻,风雨兼程;有了梦想的人生,才会笑对坎坷,所向披靡。
  作为从教者的我们,尤其是唐山一中的每位青年教师更应该是拥梦而前,心中总有伟大的梦想的召唤,让我们用人格感染人格,用智慧点燃智慧,让我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成就自己,使自己一直奔走在馨香四溢的幸福之路上
  http://bbs.pep.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9921&highlight=
  
  和年轻教师谈备课——我的八招“锦囊妙计”
  
  教师备课,如同影视导演编写脚本。事前功夫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未来操作中的成败。如何才能备出一节高质量的课呢?不同教学理念支配下的老师,对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以我二十年的思考和摸索为依托,我觉得,要想把自己的每一节课,都变成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缺少的45分钟,那就必须在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如此,才算是教师认真准备了自己的课堂、认真探究了教学的真谛、认真触摸了教学的风景。
  事实上,由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手,到成长为具有自己的独特教育理念的个性化教师。这个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积累备课经验、不断发现备课妙招、不断生成教学机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一个优秀教师,都必然地要经过“模仿——整合——创新——形成个性化风格”的发展历程。在踏上这段历程二十年之后,我将自己在备课中关注的八个问题整理出来,算是一个老教师为年轻教师呈现的自以为是的八招“锦囊妙计”。
  妙招之一——模仿、甚至抄袭
  http://bbs.pep.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9773&highlight=
  
  历史新教材的学习和应考
  
  中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历史老师宗震益先生当时的讲课使我受益匪浅至今印象深刻。大学时我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志愿献身于历史教学和研究事业,从那时起我和历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大学时许多课程还没有教材,学生一般都是“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自己上课时多问几个为什么?下课多想几个为什么?多看些参考书,考试时自己来组织笔记和学习参考心得,融会贯通,就没有出现“考完全忘记”的现象。毕业后留系任教,深感高中阶段的死背、死考课本的模式无法和选拔考试的高考接轨。90年代我参加了考试中心组织的高考命题组的工作,从那时起高考导向由单纯的历史知识考试转向兼顾能力的考察,就是说引导学生学活历史,深感教材改革和高考改革两者关系密不可分。1996年刘宗绪先生和我合著的《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出版,意在公开阐述我们的教材改革观,这本小册子在客观上中学世界历史教材内容的改革作了铺垫。其后我写了几篇批评独家垄断教材的弊端和呼吁改革教材编写一家垄断现象的文章,谁知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教材内容和编写改革的大讨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两个文件发布,基础教育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革潮,由此课程教育体系、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和各课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现在还在深入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招生考试的模式也发生了重要变革,而不同地区和学校在基础教育阶段选用的历史教材和适应选拔考试需求的模式如何形成良性协调机制,就成为相当棘手的大问题。他关系到教材改革的力度、运用新教材的学校和教师、以及参加高校招生的应届考生的切身利益。
  我离开中学第一线课程教材研究已经多年,脱离全国高考命题的时间更长,无法就这些大家关切的问题发表可供参考的意见。我在这里想说的是:
  http://bbs.pep.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8888&highlight=
  
  
  九条锦囊十面埋伏————与高三同学共勉
  
  锦囊一:答卷前需抽出适当时间浏览考卷
  考生在答卷前,最好按试卷上题的顺序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试题的数量、类型、难度、所占的分数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为制订答题时间的安排和答题的秩序作好准备。
  有的考生拿起卷子就答,从头到尾一道一道来。由于对整个试卷题量及分数不了解,心中无数,影响答卷质量。但如果浏览,浏览试卷的时间不要太长,不是细看,而是大致看一下,有的考生从头到尾细看一遍,结果失去了不少答题的时间,影响考试质量。
  有的考生心理素质较差,看到难题就心慌。这样的考生,也可不必通览试卷,可先按顺序挑简单的题答,以增强信心。
  锦囊二:考试中碰到自己不会的题或想不起的知识点,需镇定
  http://bbs.pep.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9772&highlight=
  
  在临近高考的知识“大盘点”中
  
  临考前十多天,大多学校都安排了全天候或半日制的停课复习,以便让考生能有自主支配的时间、空间“过电影”,进行知识“大盘点”。对于考前的“最后一搏”,如何应对才能富有成效地盘活知识、激活灵感、轻松应考?笔者愿与考生或家长拉几句家常话。
  http://bbs.pep.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9917&highlight=
  
  你见过昆仑屈膝吗?演讲搞(听众泪如雨下,是中国人都会动容
  http://bbs.pep.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9923&highlight=
  
  课件中音频,视频,动画的插入技巧
  http://bbs.pep.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8085&highlight=
  
  视频的合并,分割,转换祥解
  http://bbs.pep.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8091&highlight=
  
  《九一八事变》说课稿
  http://bbs.pep.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8098&highlight=
  
  美国总统与英国首相权力之比较
  http://bbs.pep.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48882&highlight=